初中时参加作文比赛,比赛前一天晚上我还在打游戏,开极品飞车。
本身没太把比赛当回事,觉得去锻炼锻炼就行了。后来结果出来了,拿了个第一名。
区级奖项,班主任宣布的时候班里都觉得我很厉害。当时的我没见过太多世面,别人一捧我,就迷失了自我。
虽然自己很清楚,能拿奖全靠运气。
为什么能拿奖呢,因为比赛开始的3天前,我看过一个深度访谈节目,里面嘉宾谈论的角度、素材很多都被我拿来套在作文上了。
这叫啥?瞎猫碰上死耗子了。
当时内心第一次察觉到极大的矛盾和分化。50%的我认为自己是天才,50%敏感地捕捉到这次的成功全靠运气的事实。
后来仍旧是前者胜利了,因为承认自己的成功源于运气,需要十足的勇气,十足的真诚。
骗自己是天才,这要爽得多。我们的大环境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。父母长辈从来都这么夸人,夸你聪明。
同学间装腔的气氛就是这么被带出来的。
“我没复习。”
“我书都没背。”
“你还提前预习了啊?我看都没看。”
好像我们都在比谁能轻松一点,谁能更不认真一点。
那年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收获,就是人得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干嘛。别被结果冲散了对于细节的感知。
人家一夸,就东西南北分不清,那不行。外部世界是一秒一个样的,没有坐标,你就是自己的坐标,自己的X轴和Y轴。
那一次得奖后班主任当众夸我:
“天才就是99%的努力+1%的天分,陆同学的成功就是天分+勤奋的结果。”
如果现在让我回到过去那个课堂,我会诚实地站起来,对老师说:
“老师求求您别再夸我了,能拿奖是因为我考前看了一个访谈节目!这全是运气啊!我只是只瞎猫啊!”
正视运气,难。
当我们讨论“运气”,其实是有前提的。就是我们把人事尽了,就等天命了。人事做尽,才有听天命的资格。
有运气,因为他值这个运气。
身边还有个特奇葩的事儿,是一在北京做编剧的姐们儿。她的从业经历很奇幻,当时大三时也拼了命想做编剧,可入行太难,投简历石沉大海。
后来她想了个法子,在知乎上找到了某个网剧导演,为了能加入人家的创作团队,给人发私信,而且是长信。
可那导演有近1年没上知乎了,几乎没有动态,她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。没想到1个月后她收到了导演的回信,说给她面试机会,后来她就进了。
那导演本来是不上知乎的,后来某一天因为便秘,在马桶上蹲了半天,无聊了就回知乎看看,结果就看见了私信... ...
我听完第一反应是:“啥?还带这样玩的?”
朋友说:“可能那导演不便秘,她就没法入行了。”
以前听一搞科研的前辈说,搞科研想成功,有三重境界,一是努力,二是天分,三是运气。
三个关卡全过了,才能搞出点名堂。二和三不是自己能决定的,所以只能努力。
过去经常说,成功=99%努力+1%的天分。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成功=100%的努力。
有人可能会说我又灌鸡汤,讲了半天不就是说人要努力嘛!
对啊,因为大道至简啊,因为真理至简啊。肯下笨功夫的人最聪明。越按部就班的人越是高深得可怕。
“简单,其实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。”
还有人可能会讲,你鼓励别人拼命追求,这和你之前讲的“执者失之,为者败之”明明相反啊!
是的,的确相反,但这本质上是一个阶段问题。
何谓少年心气呢,就是傲和狂,就是不顾一切地干。你得紧绷过,才知道什么叫松弛。
婴儿不会一生下来就知道糖不该多吃,得控制。她得吃到坏了牙齿,才能停下来,才会真正明白,该如何控制量,如何保持好与糖的关系。
你得“执”过,才知道什么叫“不执”。
你得经历过丧心病狂不顾一切地战斗,才能知道什么叫“更好地奋斗”。这是两种不同的阶段。
你一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汗如雨下狂奔过后……
最后才会在你躁动不安,即将丢失希望之时,遇到一个风凉的口子。